回首頁
   
 
 
 
  簡介
  理念與使命
  組織
  大事紀
  德蘭小故事
  中心出版品
 
 
麥恪悌修女紀念專輯
  交通位置

 

 
    首頁 > 認識德蘭 > 德蘭小故事
     
  德蘭小故事
     
  讓我們疼疼他們
     
    作者 / 劉墉(作家、畫家)
     
   
我和德蘭的關係很深。我第一次把兒子從哈佛叫回來,送他去台灣鄉下住,就是去德蘭。在那裡,他幫著孩子們做復健、抱著他們上下樓,為他們烤肉吃,也在大熱天揮汗剪草,他做了在家裡從不做的事,學了台語、學了愛,也有了更深的台灣情。
 
從去德蘭的那一天開始,他年年回來,常去德蘭,我們父子也為德蘭四處演講,賣我們的「有聲書」,為德蘭籌募資金。因為我們在抱德蘭孩子時,發現他們多麼需要一個「斜坡道」,也在帶孩子玩時,發現他們需要一個好的遊樂場,尤其是幾年前,道路拓寬,德蘭失去前面的大院子之後,更有此迫切性。
 
     
    非常感謝大家的響應,在全省善心朋友們(尤其是學生)的支持下,我們的盼望終於能實現,也從德蘭這塊地方開始,我們擴大了公益活動的範圍,到今年已經在中國大陸建了十五所希望小學。
     
    今天我寫這個,希望不是彰顯自己,因為這一切都靠大家的支持。 我要說的是德蘭的精神感動了我,如果說今後我能做更多的公益活動,那起步是由德蘭邁出的。
     
    也正因如此,當我讀陳芸英小姐這本 《媽媽與吸管》時,湧上千萬種感觸,她生動又樸實的文筆,把我帶回德蘭,好像白頭髮的麥恪悌修女又站在我眼前。
     
    記得有一年在台南文化中心的演講會上,麥修女英文致詞,由劉軒翻譯,一路都譯得很順,但是講到最後一句,劉軒愣住了───他聽不懂。 原來麥修女突然冒出一句台語「 gamshiatzu (感謝主) 」,而現在我們家中最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這句「 gamshiatzu 」。
     
    德蘭在台南縣偏遠的玉井鄉,我真是的很訝異陳芸英小姐是怎麼想到去那裡的,而且住在那兒跟老師同學朝夕相處;她的感觸當然遠比我們父子深,她的付出當然也遠大於我們。我相信透過她的文筆,也將觸動更多人的心靈,由德蘭起步,付出愛,貢獻力量,由愛孩子、愛土地、愛世界,到覺得每一天都值得感恩,常說「 gamshiatzu 」!
     
    當然在這本書裡,大家也能學到許多對待身心障礙孩子的方法。在〈推開自閉之門〉裡,我們發現原來有「觸覺障礙」的孩子,是那麼不敢動手,必須大人花費心思,誘導他主動伸出手才行。
     
    在〈媽媽與吸管〉裡,我們不得不感動德蘭偉大的老師,如何想盡辦法改變吸管的尺寸,使孩子的唇型能夠密合,漸漸學會吮吸。
     
    在〈敬華變變變〉裡,我們看到德蘭的老師如何用特製的圓木柄湯匙教敬華吃東西。
     
    當然,在此同時,我們也大大震撼──原來伸出手、伸出腳、吮吸和進食,這些最簡單的事,對許多身心障礙的孩子來說,都是那麼困難。
     
    沒有德蘭這樣的地方教他們,他們可能一生都學不會,他們也可能因此早早離開這個世界。讀《媽媽與吸管》,如同閱讀我往日的歲月,看到甘神父、麥修女、賴修女和邱修女,彷彿見到歲月遷逝,一批批來了,一批批去了,但人來人往,物換星移,總有那麼多需要照顧的身心障礙孩子來到這個世界,也總有善心人為他們付出愛和力量。
     
    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需要我們每個人去疼愛,當上天不夠公平的時候,讓我們以人間的愛去填平;也可能是上天故意留一點不平的地方,要我們以「自己多餘」的去填平。
     
    記得書裡〈親人的對話〉中,父母彼此間,我們能為腦性痲痺的孩子做些什麼:
「他的行動不便,會不會給別人欺負?」
「他說話不清楚,別人會不會就不理他了?」
「不要想太多。」
「怎麼能不想?他是我心中的一塊肉呀!」
兩個憂心的父母想不出能為孩子再做些什麼。最後,他們突然領悟了:
「我們可以讓他快樂。」
「那其他呢?」一人問
「我們負責疼他。」另一人說。
     
    對,讓我們疼疼他們吧!讓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快樂吧!
     
    在讀完 《媽媽與吸管》之後,我心中迴盪著那句話── 「讓我們疼疼他們!」
   
   
 
 
 
財團法人天主教臺南市私立德蘭啟智中心|台南市玉井區中華路200號|電話 : 06-5742219 . 06-5746103|傳真 : 06-5746101|信箱 : stheresa@ms31.hinet.net
Designed by 旭浩設計